首页 > 财经 > 正文

戴鑫伟:4.25黄金投资该如何操作均线技巧获取盈利!

[2019-04-25 00:48:02]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技术分析,以它的简单性、直观性、客观性、综观性、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七性合一的优点,而深为广大股民所喜欢,更是为股评家所喜用,但若问,技术分析的真谛精髓是什么?相信答桉会各式各样,甚至,有的着书立说者会说出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见解。其实,在股市中,技术分析早已经偏离了方向,有的甚至滑入左道旁门的误区。


  要我说很简单,技术分析的精髓祕诀——鑫伟认为也是唯一祕诀:就是吃准股性规律,在可预见可操作的股价拐点处为买卖提供可量化的技术性依据。


  吃准了股性就等于摸准了脉搏踩对了点,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切问题都简单化了。如果能够深入理解悟透这一涵义,那么,脑子裡就没有了纷繁而又具体的固定的僵化的技术和招数,更高的境界就能够达到见招拆招无招胜有招,股性就变成活灵活现可以感觉的东西,分析与操作也就走入了捷径。


  如果你认为技术只是滞后被动的反应股价波动,那么,你就只会得到滞后的死的资讯,从而被动挨打;如果你悟到了技术是超前能动的反应股价波动,那么,你就会看到超前的活资讯,从而主动从容。同时,技术分析的运用不可僵化教条。试想,每支股票股性各异,那么,反映股价波动趋向的技术依据怎么是千篇一律亘古不变的呢?


  比如股价移动平均线,它不单是对股价滞后被动的反应,还与股价在互动中形成相对稳定互相制约的共振特点,从而成为审视股价未来趋向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就可以超前感知股价的动向,为交易提供一个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鑫伟对均线的理解是:


  (1)同一阶段的不同各股,与之能够形成比较稳定有序互动特点的均线会有不同。


  (2)同一各股不同阶段,与之能够形成比较稳定有序互动特点的均线会有不同。


  (3)同一各股不同周期的K线界面中,与之能够形成比较稳定有序互动特点的均线会有不同。


  要善于在不同各股、不同阶段、不同周期背景下,寻找和把握适用的与股价形成相对稳定有序的互动共振的反映股性特征的均线,这是均线制胜的根本原则和技巧。由此,本人多次谈到大盘的关键点关键位,大多都是根据当时态势下大盘与特定均线互动共振的股性规律来得出的结论,当然,有的因为本人应用失误和认识不到位,所谓的关键点关键位并不关键,但也不可否认,有的关键点关键位关键到立杆见影的神奇妙用和作用。因此,鑫伟感觉均线的选用对头适用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均线的运用大致有如下几个实用的规则:


  (1)某一条均线成为股价可靠支撑线,那么,当某个阶段股价有效跌破该均线后,再度反抽到该均线时大多会止昇回跌。


  (2)某一条均线成为股价阶段性压力线,那么,当随后阶段股价有效昇越该均线后,再度反抽到该均线时大多会止跌回昇。


  (3)某一阶段若一批股票依托某一条或一组均线拉起上攻行情,紧随其后若很多各股都形成了这种态势,则大势可能仍将向上,而类似形态各股的买点机会也比较可信,并具有可操作性。


  (4)大周期循环中,若历史上某一条或一组均线与股票共振的买点形态又在目前大面积出现,那么,大势仍将可能继续向上,而各股形态的机会也比较可信,并具有可操作性。


  上述均线规则在目前大势向上各股分化轮动的背景下,是比较适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只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不难在实战中找到具有规律性波动特点的各股,并稳准的把握其机会。


  其实,其他指标的运用也是同样道理,比如本人经常用到的MACD指标,这是一个及时并能够超前反映股价即将变盘转向的工具,但大家在应用方法上出了问题,所以,常常是不得要领甚至作反了。戴鑫伟常讲要善于在大周期K线图中(周K线和月K线)把握MACD死叉后的买点和金叉后的卖点,得到许多人的置疑,其实,恰恰这一反映股性特点股性规律的现象被鑫伟掌握并很好的运用,所以,我有时就能够快市场半拍走在市场的前头,而众人还不能理解。


  一切都是活的,固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用死的教条僵化的去审视活灵活现千姿百态的股价波动,当然就看不到活的股性,注定要碰壁的。这不但是均线分析、MACD分析,而且是一切技术分析都应该避免的,惟此,技术分析才能用活,才能抓住技术分析活的灵魂,技术分析才能真正发挥用武之地。


  技术是生存之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小博大是投资的真正魅力,拿住有把握的利润是理财之根本!戴鑫伟一直致力于市场,是金子总会发光,鱼龙混杂的市场,吹嘘得来的认可,总会原形毕露,唯有坚持写出对投资者有用的分析,能让投资者少走点弯路,学到技巧与知识!


  鑫伟寄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名家指路不如名家带路。

  
    文|戴鑫伟   v锌:qwe3366ewq


  
查看更多: